首页 > 金融

五部委打响“猪价保卫战” 企业最烦的三种“服务”

金融 09-21

  五部委打响“猪价保卫战”

  “春节的时候一斤猪肉才7.5元,现在都20元了,涨了近三倍。”山西的张女士说。近期,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打响“猪价保卫战”。

  焦点一:猪价到底涨了多少

  9月4日,统计局发布消息显示,8月下旬生猪价格每千克27元,上涨10.7%。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上周16省市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总指数的周平均值为每公斤35.63元,环比涨9.3%,同比涨92.3%。

  “国内猪肉价格环比持续大幅上涨。生猪存栏量偏低,且体重偏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看涨后市而压栏惜售,供应量连续大幅下滑,导致生猪价格连续大幅上涨,支撑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农业农村部指出。

  分地区来看,上周广东猪肉周均价居16省首位,为每公斤38.37元,环比涨3.4%,同比上涨107.4%。究其背后缘由,是受到西南等地区生猪价格上涨影响,广东地区屠宰企业采购外省生猪成本提升,为保证盈利空间而上调猪肉价格。从批发市场来看,8月30日,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15.25元/斤,比8月23日的13.70元/斤上涨11.31%;比7月30日的10.75元/斤上涨41.86%;比2018年8月30日的8.60元/斤上涨77.33%。

  调研北京部分超市了解到,猪肉、猪排等价格近期涨价频繁。截至9月4日,盒马生鲜超市的带皮五花肉为每斤29.9元,肋排段每斤39.9元;物美超市每斤精瘦肉馅25.5元,腔排每斤37.4元,五花肉每斤22元。

  焦点二:猪肉价格为何猛涨

  “猪肉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此前表示,去年10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400个县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达到5.9%,已超过5%的预警线,之后降幅逐月扩大,到今年6月份同比降幅达到26.7%。按照生猪的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10个月的时间,去年10月份生猪基础产能下降,导致今年六七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减少问题显现,价格持续上涨。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供应受影响是造成猪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养猪户、屠宰场等惜售也助推了价格上涨。

  肉价还会一直涨下去吗?北京新发地数据显示,肉价上涨后对消费已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日均上市量环比、同比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在上市量减少的情况下,返厂的比例明显增大。新发地市场每天上市的白条猪都有一部分销售不出去,以前返厂的比例在10%左右,上周返厂的比例扩大到10%以上,通常在15-20%之间。专家分析认为,在上周后期,猪肉涨价的势头有所收敛,肉价略有回调。从这种走势来看,肉价继续上涨的空间可能已经不大,因为如果价格继续上涨,消费会继续被抑制,需求也会下降,供求关系会出现重新调整,肉类消费会转移到禽肉等其他替代品。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辛国昌分析,通过政策引导和生产扶持,预计明年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

  焦点三:哪些政策抑制猪价上涨

  针对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态势,近期发改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等各部委陆续出台政策维护猪肉市场,也将促进猪肉供应,抑制猪价涨势。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近期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做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完善补助经费发放方式。暂时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将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增加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增加至800元。

  国家发改委近日对外披露,为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影响,各地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向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目前已累计发放金额大约24亿元。

  商务部发言人8月29日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增加肉类市场的供应,同时指导产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促进区域间产销衔接,畅通肉类供应渠道,并且将继续鼓励扩大猪肉的进口。

  交通运输部联合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通知,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此外,8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了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鼓励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落实猪肉保供稳价措施,适时启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从地方来看,四川、福建、湖北、江苏、广西等十余省份也已出台措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南宁提出的“限购”政策:从9月起启动猪肉“限购”,每位消费者每天最多能买两斤限价猪肉。(据中国网)

  企业最烦的三种“服务”——

  摘桃式调研、推责式检查、应付式陪会

  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的当下,地方有关部门调研、检查、开会,本应是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服务之举。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的做法却成为企业的郁闷心事。

  摘桃式调研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平时“不种树、不浇水”,看到企业发展势头向好,就过去“摘桃子”,指导指导工作,想为自己政绩“锦上添花”,反而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一家民营危化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后成了当地的明星企业。然而,新生产线试运行1个月就停产了。该企业负责人说,县里通知一支由省厅领导带队的调研检查团要来并在厂区停留15分钟。考虑到领导来了要拍照、摄像,但厂区核心区域防爆要求高,他们索性停产检修。“停产就意味着损失。”这位企业负责人说,更令他不解的是,他们生产危险化学品,过去除了必要检查,政府部门来人不多。自打升级改造完成后,几乎每周都有人前来调研指导工作,危化厂区都快成了“旅游景区”,但企业急需的贷款、订单、融资等,迟迟没有着落。

  推责式检查 北方某煤化工企业近两年投入巨资进行环保改造,政府有关部门也定期前往检查。然而,这家企业发现,尽管他们每次都按要求改,但每次检查还有新问题,甚至每一拨检查人员的要求都不一样,谁也得罪不起,让怎么改就怎么改,致大量投资被浪费。

  对此,有负责检查的工作人员私下坦言:“如果检查时没发现问题,以后等你真有了问题、出了事故,我就得负责。”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部门各管一摊,缺少统筹协调,企业无所适从。一家可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反映,环保部门要求厂房安装排风装置,限期整改,否则罚款。刚刚装上排风设备和烟囱,又被路过的城建部门看到,要求限期拆除,否则也要罚款。

  应付式陪会 以前多是干部陪会,现在蔓延到让企业陪会。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自己七成以上时间都在和政府打交道。一些以调研情况、解决困难、宣讲政策等名义召开的各类会议,动辄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但由于会议定位不精准、议程设置不合理,企业参会变陪会。

  为何?受访企业负责人反映,开会既可以揽功,又可以诿过。开过会后,如果企业发展得好,少不了政府一份功劳;如果企业经营出了问题,也怪不到政府头上。摘自《半月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