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热心办学 德耀桑梓—高家驹办学两三事

军事 09-12

  热心办学 德耀桑梓—高家驹办学两三事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中国人民遭受日军侵略,大片国土被敌人占领。1941年4月22日、23日,慈溪、余姚两县县城相继沦陷。中学和大部分小学停办,适龄儿童饱受失学之苦。但当时在现境逍林镇择浦乡(原属余姚县逍林区,1954年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县境调整,划归慈溪县),有一位高家驹先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1942年,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群策群力,创办择浦乡私立新塘小学,至1949年解放;在1942年暑假,发动、倡仪、成立“浒山区战时教育促进委员会”,使全区18个乡的中心小学相继复学,失学儿童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为逍林和浒山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

  高家驹(1901-1989年)今慈溪市逍林镇择浦乡新园村(横新塘自然村)人。父高墉(1865-1917年)名福荣,字屏南,清廪贡生,曾任乡贤吴锦堂创办的锦堂学堂预科国文教师,包容、陈之佛、童玉民等均为其得意门生。后在白沙、逍林等地设馆授徒;兼擅医理,为人治病、疗效显著,深得群众赞誉。生两子三女,长肖龙,字云才,英年早逝;次家驹,字武龙。

  高家驹出生于书香之家,幼承庭训,稍长,随父就读锦堂两等小学受启蒙教育。天资聪慧,成绩优良,加上受家父亲炙,有扎实的国文根底。当时该校已拥有比较完备的西洋乐器,供学生课余吹打。高家驹有音乐天赋,不久即成为吹奏军号、唢呐、笛子,打击铜鼓的能手。他有一诗怀念这段学校生活:“弦歌袅袅书声朗,乐鼓蓬蓬气势雄。饮水思源怀母校,声声歌颂摇篮功。”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实用化学科肄业,1927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农科农化系。早年在上海国立劳动大学任助教、讲师时,结识几位中共地下党员,和田汉、沈雁冰、夏衍等人有交往,倾向革命。抗战前,历任浙江省建设厅农业改良总场、江苏省建设厅、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技师,温(州)处(州)区茶叶检验处主任,复兴公司贸易委员会温州办事处主任。1942年春,在温处区茶叶检验处主任任上回家探亲,因浙东沦陷,交通断绝,遂滞留于家乡,以耕种田地维持生计。

  二

  当时浒山区、逍林区一带,所有学校已全部关门,连久负盛名的逍林镇达三小学也不例外。高家驹先生见此现状十分痛心,深感教育救国,匹夫有责。经深思熟虑,在横新塘、长埭屋、路东三个自然村中推举开明人士周佩芳、高桐芬、高介芬、高怡龙、周锦荣、周玉泉等人,共商办学大计。他陈述战时办学的重要性,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吁。经他激情慷慨的陈词,与会者倍受感动与启发,决心首先在择浦乡创办一所完全小学。通过分头宣传教育、发动,上述人员多次与高氏宗祠永思堂(享堂)的各房族长和宗祠地产经管人反复动员、协商,最后征得高氏族人同意和群众赞成,商定高氏享堂的房产作为校舍(享堂内原设有私塾,塾师为高桐芬),祠产近百亩土地的地租作为学校基金。呈请乡政府批准,区、县政府备案。乡政府定名为择浦乡新塘代用中心小学,同意拨少量资金作开办费,还将乡里没收的南北二院堂的30余亩土地的租金收入和全村四周河流中的渔业收入给学校。嗣后,成立校务委员会,推举高家驹为主任委员,周佩芳、高桐芬为副主任委员,高介芬、高怡龙、周锦荣、周玉泉为委员。上述人员均是村庄上的知名人士,家境殷实,热心教育,为家乡尽义务,不取分文报酬。且能齐心协力,克尽职守,善始善终。

  三

  高家驹重视师资的挑选,为聘请德才兼备的老师到穷乡僻壤任教真是绞尽脑汁。礼贤下士,登门拜访,先后延聘高甘霖(企龙)、高立安、龚占鹤、岑蔚然等为校长,周君平(容瑚)、陈亦平(祥康)等为教师,均是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都有真才实学,聘请的体育、音乐、美术老师也都学有专长。开学前,敦请、规劝享堂附近的农户,搬掉原先存放在享堂内的稻桶、水车等大型农具和寿(棺)材,清理堆放于天井、晒场的柴草、肥料等杂物。办六年制完全小学教室不够,有几个班采用“复式班”教学(即同一教室内有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老师先后分别给两班学生讲课,布置作业,交替进行完成教学任务)。高家驹以“国家大本在教育,民族至宝是儿童”为办学宗旨,作为楹联张贴于礼堂屋柱。办公室门口贴“树屋容易树人难,心血点滴皆开花”勉励立德育人。校园四周种植树木不但美化环境,更让师生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提出“期望师生认清时代新潮流,恳望各方人士维护苦学校”,告诫师生国难当头,读书不易,要发愤图强、勤教苦学,做国家有用之人。自己填词谱曲作校歌:“你看,新塘多么地长!你看,新塘多么地广!这是大道,这是康庄。我们要在两旁桃李栽成行。春风时雨年年花养,红白花儿千千万万正开放。看谁最挺秀!最劲强!”这是高家驹发自心底的召唤,也是对莘莘学子殷切的期望。他体恤农民生活的艰辛,免除贫困学生的学杂费,甚至赠送课本。

  1942年春,乡代用中心小学隆重开学。当时已没有课本可买,教师自己选编教材,刻印装订成册作为讲义。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爱国主义和抗日救亡教育。如教一年级新生“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大家都来爱中国。”高年级选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林觉民的《与妻书》、(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大力提倡唱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周末组织朗诵爱国诗文,演出抗日救亡活报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抗日救亡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操场面积小,因陋就简,安装独个篮球架。请木匠制作“木球”代替足球。自制铁环、跳绳、踺子。挖沙坑,便于跳高、跳远。购置风琴等乐器。凡乡级中心小学应有的劳美音体的教具器材,这所学校基本齐备。经常举行短跑和拔河比赛,组织学生野外写生,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充满蓬勃生机,学生全面发展。校内书声琅琅,弦歌不辍。还办夜校和冬学,义务为村民扫盲。

  到第二年,生源除择浦、逍林外,远至新浦、胜山、三管、樟树、横河、彭桥等地的家长托亲挽友,慕名而来。仅一次扩招了20余名外地学生(大多寄宿在学校附近亲友家)。几年后,小学生毕业,没有初中可读,学校顺应民意,开办初中补习班。高家驹亲自教授英语、化学(仅收少许讲课费),高甘霖任物理,周君平任文史课程。这个补习班虽然只办一个学年,却具有初级中学的雏形。当时姚北没有中学,填补了浒山区学校停办断档和没有初中的空白,在逍林、浒山乃至姚北地区的教育史上可以说是首创。

  四

  高家驹开源节流,筚路蓝缕,惨淡经营,坚持勤俭办学。开学之初,乡长韩文华仅拨给少量资金,但原先的承诺,以后未能兑现。而祠产地租尚未征收,致使教师薪酬和吃饭都成问题。师生到乡政府请愿,要求拨给资金未果。学校被迫自力更生,易名为择浦乡私立新塘小学。高家驹率先带头叫妻子做好可口饭菜,免费一日三餐送到学校,为期一周。并要求各校务委员轮流供膳达一学期。这期间,教师用留声机唱针代替铁笔笔头刻蜡纸。买不起油印机,用废旧胶鞋的橡胶底改制成刷子代替油墨滚筒。教师备课、批改用的红蓝墨水,用颜料店的红蓝色颜色粉冲水制成。晚上备课批改作业,用棉籽油照明,以后才用煤油灯。这种近似抠门的节约精神,一直成为办学的优良传统。现今听起来,仍让人动容感佩。河道养殖的淡水鱼类出售,高家驹严以律己,从不购买以避嫌,个人的清廉可见一斑。

  五

  办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经费不足,资金短缺,人为抵制和破坏等困难和艰险。高家驹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无私无畏。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利益,以一己之力,敢于与触犯道德、法律底线的有些人进行较量,甘愿得罪人而不悔。办学前,每逢清明、中秋、年关,高氏族人按丁均能分到年糕、烧饼(香饼)、咸鱼、咸肉等物品。祠产改作校产后,没有实物分配,气量狭小的人,对这点小福利耿耿于怀,认为高家驹是“罪魁祸首”。享堂附近的农户搬掉存放于享堂的农具杂物,禁止在天井、操场晒豆麦、稻谷及棉花等,这些农户为一己私利,心存怨恨;经常有人贪图小便宜,偷捕公家养殖的鱼类;不顾公序良俗夜间到学校灶间偷吃剩余饭菜,偷窃大米,经人赃俱获,不知羞耻;女教师寄宿在校,夜间有人敲门窗,妄图调戏、猥亵,甚至图谋不轨……凡此种种,高家驹均要过问、处理。他除晓以大义外,为儆效尤,一心为公,事事认真,不徇私情。这些无赖之徒,不思悔改,反而怀恨在心。1945年10月,三五支队北撤后,地头蛇认为高家驹已无“靠山”,想收回择浦南北两所院堂三十余亩院产的租(地租)金,向余姚县法院状告家驹“霸占院堂产业”,经查无实据而败诉。两人心犹不甘而变本加厉,又向浙江高等法院宁波第三分庭诬告高家驹“依仗三五支队邪恶势力,肆意霸占大量公堂产业,为共匪兴办祸国殃民之赤化学校”。“通共”是大罪,羁押十天,不得保释。后费尽许多周折,经查无实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高家驹才无罪释放。为应诉奔波于宁波、余姚,心力交瘁,元气大伤。有人丧尽天良,故意在他家水稻田里撒稗草种子,影响水稻生长。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中,对家驹私仇公报,施尽攻击、诬陷之能事,诬陷他为“恶霸”及“公堂地主”,抄家、揪斗、侮辱,使他身心受到莫大摧残。

  六

  办学不到一学期,私立新塘小学因名师多,校风正,学风严,教学质量高而遐迩闻名。学校声誉日隆,高家驹内心当然欣慰,但想到国难当头,周边无数的学龄儿童无学可上,岂能坐视不管?夙兴夜寐思考全区各乡镇中心小学复学。他有了这个雄心壮志,凭借创办小学良好的社会舆论,于是萌生了使浒山全区的中心小学复学的想法。在高家驹的奔走倡议和推动下,因势利导,几次邀集浒山区社会贤达胡圣阶(横河)、胡志明(乌山)、杨明川(白沙)等人共商全区小学复学大计,倡仪成立“浒山区战时教育促进委员会”。达成共识后,再分别召集各乡中心小学校长磋商复学事宜,得到各乡乡绅和校长的拥护和支持。高家驹又到当时从浦东南渡杭州湾登陆后,已取得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番号的浦东部队第一支队长顾小汀的驻地去沟通,得到顾的支持并承诺协助筹办开学经费。遂于1942年暑假,18个乡(全区19个乡,当时崇寿乡因相公殿打响抗日第一枪已被日寇严控)的代表在新塘小学开会,成立“浒山区战时教育促进会”。一致推举高家驹为主任委员,杨明川、胡志明为副主任委员。从此,18个乡的乡中心小学相继复学,失学儿童重新获得读书的机会。这一举措,对浒山区的教育事业是有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可惜这一史实未能载入慈溪、余姚两地的《教育志》。

  七

  高家驹倾向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支持三五支队的地下武装斗争。1943年12月29日,三北自卫总队总队长王仲良(耀中)和海防大队一中攻打樟树庙伪中警队据点,经激烈战斗,打击了伪中警嚣张气焰(事载《中国共产党慈溪历史大事记》72页)。有位战士在战斗中上臂受伤,撤退时孤身来到横新塘村时和部队失去联系。同村村民高云龙告知高家驹,家驹听到这一消息后,冒着“通三五支队”的罪名的风险,留住这位伤员清创、止血、包扎(家里备有医药用品),在家里秘密养伤。伤愈后,派高坤龙、高云龙把这位战士和一支步枪护送到三五支队妙山(今匡堰镇倡隆村)的驻地。他鼓励嫡堂弟高荫龙参加三五支队,为他改名为中坚,王仲良给他一个编外“锄奸小组”,任组长,高中坚以后成为解放军的干部。1944年3月,中共建立浒山区署,区长为朱人侠。在成立大会上,高家驹应邀作了“团结抗日,除恶务尽”的演说,赢得三五支队领导的好评。

  高家驹由于办学和社会上的言行,在当地有良好的口碑。当时与三五支队领导干部,如三北特派员王仲良、中共余姚县长谢仁安等有过交往,王、谢等领导对他时有好评,认为他是一位共产党信得过、靠得住的统战对象,曾邀请他参加三五支队,去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源)任职。高家驹因致力于家乡小学教育没有应召。否则,他的后半生可能改写。

  八

  高家驹有正义感,疾恶如仇。他在贸易委员会温州桐油储运处任主任兼技师时,查出奸商在出口桐油中羼水,奸商以钱物向他行贿,想蒙混过关出口以牟取暴利。他断然拒绝,并勒令这批桐油退货,迫使奸商登报道歉,高家驹受到上级嘉奖。

  抗战期间,岑永远、岑永春两兄弟先后任择浦乡伪乡长。二人均吸食鸦片,贪污、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群众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高家驹发动群众,组织清算委员会先后和两人清算贪腐账目。结果真相大白,声名狼藉,被迫先后下台。此举大快人心,深得群众称赞和拥护。土匪头子陈金木以白沙河角(今白沙街道)为据点,在浒山、横河、逍林、坎墩一带,抢劫烧杀,无恶不作,连几岁的孩子一听到杀人魔王——“陈金木来了!”一句话,会立即停止哭闹的。高家驹一介书生,胆识过人,敢捋虎须,不顾身家性命,决心为民除害。呈告余姚县长詹世骝,并通过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阮毅成的关系(因詹是阮毅成曾任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兼系主任时第一期毕业生,又曾在浙江省民政厅视察专署秘书室任过职,与阮有师生谊也是下属)要县长缉捕严办。他具有非凡勇气和魄力,敢于亲自引领缉捕官兵到陈家捉拿。由于陈匪受侦缉队长赵祖英的庇护,几次缉捕行动泄密,陈金木得以事先躲避。当他获悉高家驹所为,扬言报复,要灭门杀害。有一次陈匪已闯入高家驹东门,幸妻儿早已躲避,免遭一难。他母亲受惊吓得病,两个儿子弃学离家避难,全家不得安宁。陈金木也因之远走定海避风头,不久又潜回白沙,1949年6月6日,被新四军原北撤部队战士胡光元在姚北剿匪时,将陈匪击毙于稻田中,高家驹才无后顾之忧。

  他还抵制伪乡政府以“壮丁训练”为名,向村民敲诈勒索,在横新塘村组织三村联防大队,请高荫龙组织壮丁训练,加强夜间巡逻,成立锄奸小组,保一方平安。在村内严禁赌博,大义处理参赌的堂弟,煞住赌风,传为佳话。

  九

  逍林、择浦是钟灵毓秀之地,新塘小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1942年至1949年八年间,从新塘小学走出去的师生人才济济。首任校长高甘霖,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杭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美术教师陈亦平,南京军区政治部负责美术创作,版画家,入录童银舫编著《慈溪书画家》。周君平老师,部队军官转业后任安徽省文史办主任。受过老师启蒙教育、受熏陶的学生或参军或深造,有的成为教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科院研究员、省级医院主任医师、报社记者、高级教师、干部等国家有用人才。许多校友回乡探亲或同乡、同学相聚,每提起母校、老师、同学时,对高家驹先生均表深情缅怀和无限尊敬。赞扬他义务办学,克尽职责,功不可没。

  十

  还要补叙高家驹先生的身世。抗战胜利后,他重返工作岗位,历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视察员,浙江省有机肥料厂筹备主任,江苏省立江阴农校教师。但他关心私立新塘小学而不改初衷、矢志不渝,一如既往,仍任校务主任委员。经常与委员、校长、教师保持联系。星期日返家,主持重大校务工作,不取分文报酬,直至解放,由人民政府接管。解放前夕,短期在余姚师范、余姚一中任教。1950年,应宁波专署专员朱之光之邀,在宁波地区棉农代表大会上作棉花增产的专题报告,得到与会代表和上级好评。讲稿发表于同年1月14日的《甬江日报》。1950至1958年,先后在杭州、金华农校任教。1957年当选为金华市政协委员。在鸣放会上对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提过意见,被划为“右派”,降职降薪,在农场和农村监督劳动。1962年摘掉“右派”帽子,回原籍务农。漫长的22年,失去工作,与妻子相依为命。为生活,忍痛将三间半旧宅变卖一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此时已风烛残年,多病缠身,但他每年的医药费只去报销几十元。他说,勤俭节约是我一贯的作风,公家的钱也要同样节省。平反后,虽到耄耋之年,仍然壮心不已。为弥补失去的时间,还要求重返教坛,为农业教育服务。写诗云:“请缨复请缨,老夫有雄心。雄心贯日月,参加新长征。”不愿无功受禄,但愿为国效劳。又有诗云:“虚度八旬何足评,无功受禄难为情。老夫仍思报祖国,退休还拟去长征。”想发挥余热之心跃然纸上,但毕竟为时已晚,不能如愿以偿了。他勉励后代要“放大眼光,高张志气,明悬鹄的。必须努力攻读专业,好好学习政治,以期有所深造和成就,为祖国和人类作出更好更多的贡献!”他还有一首《八秩抒怀》诗,概括自己的一生:“驹光飞逝不能留,八秩来临志未酬,隽秀贤良看若宝,奸邪痞棍疾如仇。战时教育苦心创,尘世虚名无意求。冒死包抄悍匪穴,破情打击赌头头。好人拥护小人恨,多数赞扬少数雠(仇)。恶鬼逞凶凭夜黑,钢刀遇火显精遒。无端大难半生累,有素忠忱一笔勾。今日党恩开施厚,平反昭雪乐优游。”可见他的志存高远,胸襟开阔,豁达乐观。他晚年仍手不离卷,听广播、看书报、读外语、作诗词、学针灸、记心得。还为第三代辅导文化课程和绘画而乐此不疲。真是学到老,做到老。

  高家驹先生于1989年11月逝世,享年八十九岁。子二人,长高鸿,大学副教授,画家,入录童银舫编著的《慈溪书画家》,今年90岁;次高鹏,慈溪市第二医院医生,今年85岁,均健在。第三代谨遵乃祖遗训,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告慰先生于九泉。综观家驹先生一生,对家族克绍箕裘,德泽儿孙;对社会热心教育,德耀桑梓。坎坷一生,岁月蹉跎。壮心不已,丹心永葆。一代乡贤,实至名归。

  注①:本文承蒙高家驹哲嗣高鸿、高鹏两先生和原新塘小学学生、退休教师高琼(凤英)女士提供资料,谨致谢忱。

  注②:为撰写高家驹先生的事迹,笔者在慈溪、余姚两市档案馆查得下列两则档案,题目附录于后。(a)《慈溪县择浦乡横新塘村历史考证》(1985.10)。(b)余姚县政府教育科编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第二学期《余姚县教育机关暨学校一览》。

  注③:高荫龙事迹载入逍林初级中学校本教材《红色故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