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黑白胶卷里的老城区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历史 09-26

  黑白胶卷里的老城区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由慈溪市融媒体中心、碧桂园泊蔚项目、蓝光&碧桂园悦未来项目共同主办的“岁月光影——美好慈溪老照片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一张张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给人带来无限的怀念。其中,我们也收到了出过《胶片乡愁》《老浒山》等摄影集的慈溪本土摄影家桑金伟老师的5张老照片,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慈溪老城区地标性建筑的定格,张张都能勾起老浒山人的岁月记忆。

  桑老师这次带来的老照片拍摄的分别是北门街口的早夜商店、1983年的慈溪中学大门、解放中街的老新华书店和慈溪供销大厦。早夜商店建于1972年,在10多年前没有浒山人是不知道的。当年它在北街门口,就是现在的上林坊肯德基的位置。照片里的早夜商店生意兴隆,顾客围满柜台。20世纪90年代的供销大厦,是当时的县联社开办的最大的商场,是慈溪人共有的一段回忆,相信不少人第一次坐电梯的经历都是在供销大厦。

  位于浒山东北角的慈溪中学建于1956年秋,是慈溪第一所完全中学,在这之前慈溪人读中学都要去余姚。多少学子从这扇大门走出,从此改变了人生。这所孕育了无数优秀青年才俊的学堂,至今都是慈溪人的一大骄傲。

  新华书店随着城区的变迁,也搬了好几个地方。桑老师拍摄的这张新华书店位于解放街,当时旧城区开始大规模建设,解放街再一次进行改造,新华书店正准备撤离,搬去城东游泳池路。而现如今的新华书店,分布于各个商场,位于科博文化中心一楼的环创店更是以“复合式书店”的新模式成为慈溪的文化新地标。

  桑老师介绍说,老浒山城不大,由东南西北四条环城路围成一块四四方方的区域。按照现在的布局,当时的老浒山大概是现在的青少年宫路、大塘河、浒山江、国道围成的那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变迁,才最终形成现在的浒山。

  慈溪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一位来投稿老照片的市民告诉记者,当初的老城区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就拿现在他经常去散步的新城河这一区块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比较有名的建筑只有慈溪中学老校区。如今,慈溪中学已迁址新校区,周围体育馆等现代化建筑围绕,新城河板块显然已成为慈溪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拓宽后的新城河更是获点赞无数,亲水的生态环境,灵动休憩的人文休闲带,宜商宜居的品质生活圈,描述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可再现的照片为慈溪留下珍贵的档案,也让乡愁有了着落和依归。如果你家也有反映慈溪变迁的老照片,欢迎来投稿。投稿时间至9月28日止。投稿方式为:发送至QQ邮箱767520997@qq.com(可以是清晰的老照片翻拍照或扫描照)。请注明投稿人姓名、联系方式和拍摄时间、照片背景等。投稿等相关事宜咨询电话为63012345。

  巧手编竹篮 一编半辈子

  由于塑料等制品的广泛使用,很少有人用竹篮之类的竹编品了,竹编手艺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近日,市民杨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一个精致的纯手工编织的菜篮子,既绿色环保又美观耐用,令网友们眼前一亮。

  记者打听到,这个菜篮子是杨女士公公马建学编的。马建学已经60多岁,父辈们有编织的好手艺,他十来岁就跟着父亲学编织,家里的兄弟姐妹也都会这门手艺。从砍毛竹、削竹片、制篾片,到上漆、起底、编织、锁口……每一个步骤都要认真仔细,反复练习。竹条的边缘往往有很多倒刺,编织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伤到手。在粗糙锋利的竹片长年磨砺下,马建学的双手长满了老茧。

  学有小成后,马建学做起编织篮子生意。不少人知道他的这门手艺,常常来定做竹编品,他便推着车子带着工具上门为顾客现场制作。靠着这门手艺为生,马建学一编就编了十几年。马建学说,那时候有很多像他一样会竹编手艺的同行,但现在大家都不干这个了,这门手艺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如今马建学已经不再以这门手艺为生了,但因为喜欢编东西,他依然保留着编织的习惯,一双手仍像年轻时一样灵巧,双手翻飞间很快就编织出一个精巧的篮子来。现在家中用的鸡笼、鸟笼、菜篮子等不少物件,都出自他的手。

  “我公公不仅会编竹架、竹席、桌子、椅子、花篮、菜篮子,还会编那种口小肚大的抓黄鳝笼子、桌上扔果壳用的小篮子以及婴儿椅,编出来的婴儿椅非常精致。”杨女士说,“现在越来越提倡环保,用竹子编出来的东西既绿色又耐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