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古今辉映 一脉相承 袁可嘉诗歌奖迸发诗歌蓬勃活力

文学 10-16

  古今辉映 一脉相承

  袁可嘉诗歌奖迸发诗歌蓬勃活力

  华光璀璨、星光熠熠,9月20日,古色古香的鸣鹤古镇迎来了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诗人、编辑,他们齐集于此只为见证诗学界的一场文化盛事。当晚,第四届袁可嘉诗歌奖颁奖典礼暨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人民读诗”朗诵会在鸣鹤古镇湖滨广场举行。

  活动由《十月》杂志社、慈溪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崇寿镇人民政府、市文联承办,观海卫镇人民政府、市旅游集团、市朗诵协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青瓷瓯乐团、市作家协会、市音乐家协会、市舞蹈家协会等协办。现场为三位获奖者颁发了奖项。其中,余怒的《蜗牛》获诗集奖,杨铁军的《奥麦罗斯》获翻译奖,霍俊明的《转世的桃花》获诗学奖。现场同时举办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为人民读诗”朗诵会,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声中歌颂美好时代,在诗情画意中享受文化繁荣带来的喜悦。

  诗情画意 赞歌飞扬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由掌起镇中心小学选送的情景朗诵《唐诗诵读》揭开了颁奖典礼的序幕。小朋友们穿着古代的服饰,拿着书本、折扇,用稚嫩清脆的童声诵读了多首经典唐诗,一时间,朗朗之音在古镇夜空久久回荡,亲情、友情、爱国情、思乡情氤氲而起,让人们感受到了唐诗的瑰丽灿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整场典礼将颁奖和表演穿插,朗诵和歌声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呈现将现场氛围不断推向高潮,当晚表演了朗诵《唐诗诵读》《旅途》《瓷颂》《英雄》《诗意慈溪——村庄里的诗经》《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音画诗《当你老了》《找你找了这么久》《竹枝词》、歌舞《我和我的祖国》等10多个节目。

  古镇的江南美景、上林湖畔的青瓷瓯乐等本土元素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展示。鸣鹤叶氏是名门望族,叶氏兄弟数百年前在此成立白湖诗社,他们以诗会友,结集刻印的作品有32种近80卷,成为浙东诗坛的一段佳话。其中,叶声闻还首倡白湖竹枝词,他以这种文人民歌的诗体,反映家乡鸣鹤的风景、风物、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谓独树一帜。音画诗《竹枝词》传达出诗人眼中的古镇美景,也展现了叶氏一门的非凡才情。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是对越窑秘色瓷的极致赞美。自晚唐至北宋初的近两个世纪里,上林湖地区的制瓷业兴盛不衰,其工艺之精、釉色之美、生产规模之大,一直遥遥领先于全国各大窑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唐宋瓷都。我市作者沈建基也由此写下了一首《瓷颂》,“几片青瓷,满怀金玉之声,几片青瓷要以青山曦光为音符,奏出天籁,敲响千山翠色……”在动听的瓯乐声里高歌一曲青瓷赞歌。

  情景朗诵《诗意慈溪——村庄里的诗经》则将观众带往了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已是绿肥红瘦,桃花为谁而开,渐行渐远,要去哪里,谁有长笛,顺着风轻轻一吹,我相信,朵朵都会折回枝头窈窕起舞……”那是我市全面实施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是新时代农村的生动写照。

  汩汩流淌的诗意,欢快旋转的舞步,这场文化盛宴使观众沐浴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在诵读声、音乐声与歌舞里感受着文化魅力和时代的脉动。“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盛会最后在歌舞《我和我的祖国》中谢幕。

  厚积薄发 蟾宫折桂

  为纪念慈溪籍学者、翻译家、诗人袁可嘉先生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推动慈溪市文化事业发展,2013年,慈溪市人民政府和《十月》杂志社设立举办了“袁可嘉诗歌奖”。这一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评作品为两年内出版的著作,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当代诗坛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学奖项之一。

  第四届袁可嘉诗歌奖评委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欧阳江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清华大学教授西渡。

  今年的获奖者为余怒、杨铁军、霍俊明。余怒,安徽人,诗人。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守夜人》《余怒短诗选》《主与客》等,获第五届红岩文学奖·中国诗歌奖等。诗集《蜗牛》由124首12行诗和124首9行诗组成,是一部具有整体构思,结构完整、形式统一的诗集。这些从形式到内容都高度自觉的诗篇,从具体的事物和场景出发,融语言、形式、事物、玄思于一炉,既达到了对事物、场景、情感、经验的抽

  象,又保留了独特的感性魅力和语言魔力,也让事物和语言相遇之时所激发的神秘性得以充分展露,显示了优异的诗歌品质。评委们认为,余怒多年来致力于现代汉语诗艺的探索,风格独特,创作丰富,在当代诗界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杨铁军,山西人,诗人、译者。198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92年北京大学西语系世界文学硕士毕业,1995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出版有诗集《且向前》《蔷薇集》《和一个声音的对话》《我知道鱼的欢乐》,诗歌翻译作品有弗罗斯特《林间空地》、希尼《电灯光》、沃尔科特《奥麦罗斯》等。现代史诗巨制《奥麦罗斯》是圣卢西亚诗人沃尔科特的代表诗作,具有广阔深远的艺术维度和思想空间,其丰富、复杂和多元达到令人炫目又发人深思的境地。评委们认为,杨铁军先生用汉语呈现的《奥麦罗斯》基本传达出了原诗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同时又尽量保留住了原诗的新鲜感、紧张感和雕塑感,让读者明显感受到了原诗的鲜活灵动和磅礴气势,从而领略到了沃尔科特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霍俊明,河北人,诗人、批评家、文学博士后,现任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著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于坚论》等。曾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是将日记、书信、随笔、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元素嵌入到常规理论叙述中完成的一部特别的诗论。它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和冷静独特的心理分析视角,在对其精神导师陈超先生的人生之路与学术历程的记录阐释中,生动勾勒出一位优秀而独异的诗人批评家的人格肖像,并试图同步完成对二十世纪80年代以降中国诗歌文化脉络及内在发展规律的深入解读。在评委们看来,霍俊明饱含深情与激情的行文风格和极富主体生命介入感的书写方式,令这部著作与陈超先生的“生命诗学”理论构成了难得的互文关系,从而实现了诗人批评家之间的灵魂对话与精神印证。

  一脉相承 历久弥新

  颁奖典礼上,诗人余怒在现场朗诵了自己的作品《旅客》向前辈袁可嘉先生致敬。“一个秋日午后,/我坐在码头看书。/一艘轮船因故障停泊。/几个男女倚着船舷,笑着望着我。/多年前,我也坐过轮船,也那样/注视过码头上的人们……”

  主办方播放了袁可嘉先生的生平视频短片,还将袁可嘉经典译作《当你老了》用音画诗的方式进行了全新演绎。“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胡雪坚、王瑞祥和外国友人Ted Runcie合作的中英文朗诵,将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原诗和袁可嘉的译作同台呈现,既展示了中外文化的交融,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袁可嘉,1921年在崇寿出生,著名“九叶派”诗人、学者、杰出的诗歌翻译家,是中国新诗和西方现代派文学交融借鉴过程中介绍最早、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中国学者之一。“九叶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袁可嘉是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蕴含深刻的思想,语言机智、冷峻、幽默,具有音律之美。他翻译的叶芝、希尼、修斯、埃利蒂斯等人的作品已成经典,编选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和诗人。1999年,年近八旬的袁可嘉在纽约写下回忆家乡的文章——《故乡亲,最亲是慈溪》,他在文中充满感情地说:“相公殿离我家不过三里,是父辈开辟起来的河港。”

  这位蜚声海内外的学者、诗人、诗歌翻译家,拥有着超越时代的卓越眼光和大家风范,是慈溪引以为傲的文化旗帜和精神标杆。2003年,袁可嘉诗歌奖设立,这是为了奖掖当下最有成就的翻译家、诗人、理论家,弘扬其独立、先锋、开放的学术精神,以袁可嘉文化树立起的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丰碑。

  《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说,袁可嘉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家,诗歌创作、翻译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可嘉诗歌奖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作品,获奖作品代表了同期中国诗歌创作、翻译和研究的最高水准,在诗歌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品牌影响力日益显现,是慈溪文化建设的卓越成果。

  近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同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把诗词文化纳入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眼下,我市正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组织开展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诗教六进”系列活动,这次袁可嘉诗歌奖系列活动还安排了《古典诗歌基础知识》和《中国诗歌流变及体式特点》讲座,将诗词文化送到了周巷和逍林。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华红说,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文艺与文学事业与祖国共同成长、与人民携手前行,走过了辉煌的发展之路。这次活动既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希望能把诗歌的声音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用文字的养分滋润人民的美好生活梦想,使文化成果能够真切地化为人民群众生命生活中的能量和亮色。袁可嘉诗歌奖开启了慈溪铸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之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