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城市隐居客 28岁的周晴烽看来城市很闷

健康 09-14

  在28岁的周晴烽看来,城市很闷

  她住在离公司单程一个半小时的郊区农家院,独门独栋,一年一万多租金,在那里她有一个“密室”,10平方米的房间,起过一场火,墙壁上长了黑毛。

  同事们很少知道她的“秘密”。大家更能说出来的是,她在公司做药物研发,已经在上海这个巨型城市生活了5年。她留一头短发,带200度的近视眼镜,平时穿T恤和冲锋衣,背旧书包,常常一做完实验就下班,罕有参加聚会活动。如果不是因为在公司待的时间够长,她是一个平凡得几乎不会被想起的角色。

  2013年刚从中南大学药学专业毕业的时候,周晴烽被老师推荐到中科院工作,存在感更低。“太闲了,每天的工作上午就做完了,大概11点左右,我就下楼摸一趟猫,摸完了以后,就去吃个午饭,吃完午饭呢,回来又摸一遍猫。那时候院子里有好多野猫,不止十几只,它们还经常生娃,生娃了我还要摸小猫,全部挨个摸一遍。”她能做的事情不多,大多是打杂,领导也不管。这给她存下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两年的时间里,她把周末能够完成往返的长三角的山都逛了一遍。

  高中的时候她得到过一本中草药的旧书,上面有用来描述的线描体图画,她经常会拿着图画比对身边看到的植物。那时候小周以为自己喜欢中草药,加上一直看TVB关于医生的电视剧,大学选了药学专业。但大一结束,她分子生物学考了60多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一整个暑假她没有回家,为了能静心学习,找到静下来的方法,还差点去寺庙当居士。

  “那段时间就比较挫败,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行。但后来大二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在电脑前面高度集中坐一两个小时,就看植物的信息,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植物,而不是中草药。我当时真的就下了这么一个决心,以后只做喜欢做的事,不做不喜欢做的事。”

  快毕业的时候,她被推荐去和一群大学生参加华中观鸟营。在湖南屋脊壶瓶山上,同行的人看鸟,周晴烽盯着植物和菌物看。在那里,物种到达了一个她从没见过的丰富程度。她发现蘑菇菌盖是慢慢摊开的,那是她第一次对菌物产生特别的好奇。

  2015年5月,有一天晚上,她打着手电筒在中科院宿舍大院里闲逛,上海那些天一直在下雨,她在靠近地面的草本植物叶片上发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菌物品种——鳞钙皮菌。平时常见的是鹅绒菌,繁殖期会向四周伸出触角一样生长,但鳞钙皮菌在繁殖期会从白色变成深色,再从深色变成白色,能够爬行。周晴烽把叶片扒开,底下是很厚的一层原质团(黏菌的细胞质),那天她在叶子表面看到的,就是为了繁殖而爬到叶子高处的一部分。

  在一天之前,她还在羡慕朋友拍到了黏菌的照片,晚上她就看到了本体,一直看到了夜里十一二点。“周围的狗都被我烦死了,鸟也被我惊飞了,因为我带手电筒到处找来找去的。”

  那天她拍了鳞钙皮菌的照片发到微博上,这是她后来成为“曳尾菌”这个菌类科普博主身份、拥有54万粉丝的开端。和动物、植物不一样,黏菌是一种微生物,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拍到的那一丛就有三四个形态,一阵风吹过来,干的速度不一样,它的形态都有很大区别。”她有一个朋友喜欢植物,能看到的东西已经看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去非洲才能看到新鲜的。但对于微小的东西来说,它是无穷无尽的,周晴烽在城市的禁锢和自己的好奇心之间,发现了一个可能的平衡点。

  和在菌物探索上的顺利相比,周晴烽的工作依然是几乎无意义的重复。在上海的第三年她进入一家私人制药公司,在里面老师带着她学会了药品研发的各种仪器,她也能参与进一些项目当中了。

  而在她自己挤时间要研究的黏菌上面。小周可以为了拍一个黏菌视频,大晚上来回100多公里去拿菌种,熬夜很久,“为了提神还喝可乐,成本巨大”。

  现在的那间“密室”,是她专门为黏菌准备的温室房,用彩钢瓦围起来,冬天的时候放油汀,不小心起火,整个房间都被熏黑了。但还好里面昂贵的相机、相机导轨、录音设备和显微镜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她已经在这上面花了不下10万块。

  在2019年引起关注以前,4年里,她为菌物做的几乎一切都无任何现实意义。

  和动植物比起来,人们对菌物的探索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处女地,到目前为止松茸这样的菌类还都只能通过最原始的采摘完成,更别说是相对冷门的黏菌。“黏菌变化的过程几乎没人拍过,每一个视频都是很重要的记录,没有人做过,才有做的意义嘛,是吧?”这个问题,其实她并不需要任何人回答。

  拍摄黏菌照片的并不只有周晴烽一个人,一些微距摄影博主,比如她的朋友南粤荒野一直都有拍,但用延时视频呈现黏菌变化过程的,在国内网络上目前周晴烽是最熟练的人,她对黏菌有特殊的偏爱,有的时候会很直白地叫“菌菌”。

  和工作不一样,周晴烽在自己的小黑屋里,一点都不冷静。研究出培养条件之后,她会跳起来尖叫,这是浓度极高的瞬间快乐;花至少10个小时进行延时摄影,拍出来发在网络上,被粉丝喜欢,能让她获得持续快乐。甚至是单纯的科普讨论,都透露出掩饰不了的欣喜。

  “现在我研究出了10多种菌物的培养条件,但是还想做更多,慢慢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最终做一个纪录片,需要很多的素材。”这是周晴烽的最终目标之一。

  但在这条路上,如果能自由且不孤独,是她能想到的最极致的快乐,尽管为此她要一只脚撑着生活,一只脚埋在土里。

  摘自《人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