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领略慈溪文明 追寻城市记忆 慈溪博物馆精品荟萃喜乔迁

历史 09-12

  领略慈溪文明 追寻城市记忆 慈溪博物馆精品荟萃喜乔迁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看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因为那里储存着历史的记忆和文明的片段。8月18日,慈溪博物馆新馆开始试运行。从绿树掩映的旧址搬至高楼林立的新居,博物馆的蜕变有目共睹,不仅外表变得现代时尚,气质也愈发高大上。

  走进科博中心西侧的慈溪博物馆,第一感觉是气派敞亮,充足的光线,浅黄色的墙面,加上简洁大方的现代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整个馆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三个楼层,一楼是洪丕谟艺术馆、临展厅和报告厅;二楼是2个越窑青瓷厅;三楼是慈溪历史厅和宣教室。试运行之际,博物馆精心安排了“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展,秘色瓷“前世今生”解秘展,“捍海千年”慈溪历史展,“百尺竿头 坐看云起”洪丕谟先生成就展等四大展览,从多个角度向公众介绍慈溪这座城市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

  青瓷展 解秘“千峰翠色”

  “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展在二楼的越窑青瓷厅,展览从瓷之乡、瓷之工、瓷之饰、瓷之贡、瓷之蕴、瓷之路六个方面系统展示了越窑青瓷的起源、发展、烧造工艺、艺术特色、文化内涵、贸易传播以及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影响与地位,梳理了中国古代越窑青瓷发展所走过的千余年历程。

  越窑青瓷自东汉中晚期始烧,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慈溪是唐宋时期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是名副其实的瓷之乡。文献资料显示,唐代越窑青瓷已经作为州府的“土贡”献给皇室,并在上林湖窑场特设“贡窑”烧造。唐宋时期,上林湖越窑青瓷经“海上陶瓷之路”远销到了东南亚、非洲等地。至今,我市境内还留有东汉至南宋200处左右瓷窑遗址,分布于上林湖、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上岙湖等沿岸的平缓山坡上。

  展览用图文、视频等方式完整展示了越窑青瓷烧制的过程和工艺,展出了多个朝代的青瓷器物和制作过程中的各式工具,对上林湖越窑历代瓷釉化学成分组成也作了细致地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一张《工匠姓氏、人名统计表》,对历年来发现的器物上所刻划的姓氏进行了统计。在古代,“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文献中难觅工匠的身影。尽管匣钵、瓷器上的字迹潦草、字体粗陋,但仍能分辨一二,依稀可见“余、马、庆、俞、陆”等姓氏。正是这些古代的能工巧匠用智慧和巧手烧制出了美轮美奂的越窑青瓷,也成就了巅峰之作“秘色瓷”。

  那么,什么是秘色瓷,跟其他瓷器又有什么区别?一楼的闻长庆、闻果立“秘色瓷‘前世今生’解秘展”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实践解开了“秘色瓷”之谜。展览共展出闻氏父子秘色瓷作品80余件,包括碗、盘、碟、瓶、洗、茶盅、杯、盏托、香熏炉等。其中,“秘色瓷八棱净瓶”“秘色瓷观音坐像”“秘色瓷镂雕缠枝纹香薰”为2016杭州G20峰会元首厅和贵宾厅的陈饰,并入选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中国陶瓷大师作品展”和2017北京故宫“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展”。同时展出的还有秘色瓷古代文献、秘色瓷论文、恢复秘色瓷烧制工艺的方法流程等。展览主要突出古今秘色瓷作品的对比,重点解读秘色瓷文化,详细介绍秘色瓷常识、秘色瓷考古理论知识,让观众多角度了解和认识秘色瓷。

  闻长庆是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的所长,被聘为法门寺博物馆、临安博物馆研究员,长期研究秘色瓷合作伙伴,曾几度登上央视介绍慈溪青瓷文化和秘色瓷烧制技艺。他的儿子闻果立也致力于秘色瓷研究。他们经过30年的研究和实验,用古法成功复烧秘色瓷,掌握了“越窑·秘色瓷”的烧制工艺。两人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捍海千年 回眸慈溪历史

  慈溪向海而生,千余年海与岸的磨砺,让沧海变为桑田,唐涂成为宋地。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慈溪一跃成为沪杭甬经济“金三角”节点城市。慈溪的历史是筑堤修塘的历史,是围海造田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三楼的“捍海千年”慈溪历史展让我们走近那段辉煌而艰辛的岁月。

  这座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滨海新城原来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他们就是我们的先民。1955年,童岙村村民在挖掘塘泥时发现地下有兽骨、鹿角、陶器等物。后来经考古发掘,证实为距今5000年至7000年左右的早期人类聚落遗址。童家岙遗址是慈溪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人类聚居和生活的遗址。2011年,童家岙遗址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展馆,市民可以看到石器、骨器、陶器、木器等出土文物。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孕育了拼搏进取、勇往直前的慈溪人。从公元10世纪以前自发垒土筑塘起,慈溪先民建塘筑堤、围涂造田的活动世代延续,自北宋建大古塘迄今,已经修至十二塘。筑塘围垦带来了新的土地资源,随着历史上多次南北方移民浪潮,慈溪也成为移民的热土。

  这片土地记录着慈溪千年围垦历史的沧桑和艰辛,也保存有抗击倭寇、发愤图强的历史遗迹。慈溪是海防要地,从明代海上倭寇的滋事骚扰,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到近代抗日战争,无数荡气回肠的英勇事迹在这里传颂;虽偏居一隅,却拥有璀璨的文化,东汉高士严子陵、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初唐名臣虞世南、南宋名儒黄震等历代先贤,在文学、哲学、教育、史学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至近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昔日“海隅偏县”渐渐物阜民丰,出现了虞洽卿、吴锦堂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慈溪正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蓬勃的经济活力,开创着更加辉煌的明天。

  展览从文明溯源、沧海桑田、风雷激荡、千年文脉、百业流风五个方面展示了慈溪地域历史文化和慈溪人勇于开拓、兼容务实的精神风貌。

  坐看云起 走近洪丕谟先生

  “百尺竿头 坐看云起”洪丕谟先生成就展在一楼展厅,从其人、其书、其文三方面介绍洪丕谟先生的生平及文艺成就,展示其“亦儒、亦佛、亦道;非儒、非佛、非道”的书文人生。

  洪丕谟,祖籍慈溪,生于书香之家。他是当代著名书画家、学者,不仅擅长书画,还兼通中医养生、诗词律法、命相堪舆、儒释道哲学,堪称通才,被誉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曾外祖父梅调鼎是清末著名书法家。父亲洪洁求曾留学法国巴黎,归国后拜书画名家赵叔孺为师,擅山水花鸟。洪丕谟有着近20年的岐黄生涯,与丰子恺、钱君匋等艺术家相交。后来,洪丕谟弃医从文。1981年,洪丕谟应聘入华东政法学院从事书法、古文教学和古籍整理工作。

  展览用实物和文字勾勒了洪丕谟先生雍容大度、淡泊宁静的一生。他以坐看云起的淡然之性,宠辱不惊的洒脱之情,热忱天真的灵透之心,书写了一段硕果累累的传奇。而他和家乡慈溪的缘分也十分深厚。2002年,“洪丕谟敬乡书画展”在慈溪博物馆举行,同年,慈溪市政府聘请他为文化顾问。2003年,他被聘为慈溪画院名誉院长,2004年,“洪丕谟书法馆”挂牌仪式暨捐赠书法作品展览在慈溪博物馆举行。据悉,洪丕谟生前捐给慈溪博物馆的书画作品就有200件之多。因病逝世后,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又将他收藏的百件书画珍品赠送给了慈溪博物馆。这次展出了其中的部分,包括

  洪丕谟的作品

  和名家书画。

  字画收藏是洪丕谟先生的喜好之一。从曾外祖父梅调鼎书赠祖父洪益三的对联,到赵叔孺、陆小曼、江寒汀、陆抑非等绘赠父亲洪洁求的佳作,再到丰子恺、启功等赠与的珍品,都表明了洪家三代与书画家们的真挚情谊和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

  看精品文物 做问答互动

  要说慈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那就不得不提北宋越窑青瓷三足蟾蜍水注。它由蟾蜍状水注和荷叶形托盘两部分组成。蟾蜍高6.2厘米,长10.4厘米,昂首瞪目,口唇微张,体型丰满,作跳跃之势。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清澈莹润。蟾蜍体态轻盈而又充满灵气,造型取其踌躇满志,以求一搏之势,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这件宝贝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为越窑青瓷中极其罕见的珍品。

  西晋越窑青瓷堆塑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制作极为精致,上部是三层高叠的庭院楼阁和人物鸟兽。反映出当时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贵族对富贵享乐的向往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堆塑罐又称谷仓罐、魂瓶、佛寺罐等。其外形源于汉代的陶质五联罐,以罐为主体,罐口以上堆塑人物、鸟兽、楼阙和百戏等,罐腹部印贴神异动物,部分器物上阴刻碑铭,记载制造年月、产地、吉祥文字。

  除此之外,慈溪博物馆还展出了唐越窑青瓷瓜棱执壶、南宋隆兴通宝金钱、唐代越窑青瓷墓志罐、弘一法师小楷《唯识三十颂本论》横幅等精品,让人叹为观止,不虚此行。

  这些馆藏珍品的亮相为新馆的开放增添了厚重的底气,而问答互动环节的设计为新馆积攒了充足的地气。北宋越窑青瓷对蝶纹盘的花纹装饰是在哪一步完成的?越窑用来辅助观察青瓷烧制的器具是什么?细心的市民会发现,馆内装有不少多媒体设施设备,展出展

  示功能外还设计有“博物馆文

  物小常识”等互动答题游戏。

  通过这些知识问答,参观者

  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市的地域

  文化和展览内容,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

  博物馆每个月也会组织

  两三次活动,推出剪纸、

  捏泥人、制作青瓷等

  内容,让市民有更多的收获和惊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慈溪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慈溪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慈溪在线-让世界了解慈溪

今日慈溪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Powered By 天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